專欄連載Column

2019-03-05

第51期 改揮桿不盲目 請從三要素調整

       現代高爾夫最大的改革,應該就是各種測量設備的運用範圍越來越廣,不論是高爾夫教學、球具量身訂做甚至是電視轉播畫面上,都可以看得到各種透過設備測量出來的擊球數據。有了確實的數據,就可以少走冤枉路,讓人更快進步。許多參與過量身訂做過程的球友,都知道若希望開球木桿飛得遠,就要從出球角度、後旋量與出球速度來調整,從這三面著手,就會有最佳距離表現。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然而,在調整揮桿動作的人,卻沒有測量數據可以看時,要從哪方面去調整呢?
 

        每個人的揮桿不一樣,別人打得出來的球,自己未必做得到。許多想要進步的球友,會試著要讓揮桿更完美,但改來改去徒勞無功的也不在少數。我認為在實戰中最好用的球路,應該包含以下三個要素,那就是成功率夠高、失誤可預期、距離落差少。若目標是桿數進步,就應該從這三方面去著手。
 

        不論是哪種揮桿動作,最重要的都是下場時用起來的成功率夠高。許多人在意鐵桿距離不夠遠,或是開球不夠直,但實際來看,若連離果嶺只有100碼的距離,也無法百分之百上果嶺的話,問題顯然就是穩定性。因為基本模式不穩定,失誤就可能在任何距離出現。調整動作時,一定先注意容易執行,做起來感覺更簡單為考量。若有這樣的問題,在調整動作時就要在下半身與身體軸心的穩定性上下功夫。
 

        下場實戰時不怕開球歪,怕的是自己連會歪哪邊都不知道。即使是職業選手,在場上也是會失誤。然而,失誤並不可怕,怕的是「意料之外」的失誤。像是如果擊球失誤時大多是打短,那麼拿長一號的球桿來打就可以減少很多失誤,即使失誤對成績的影響不大。同樣的開球失誤,歪到粗草區跟直接飛出界,對桿數的影響可大不相同。若失誤的方向非常不穩定,往往是通過觸球時手的動作過多,可以朝這方向去調整。
 

        最後,為何要注重距離落差少呢?雖說球袋中的每一支球桿,都會有能打出的大概距離,為何許多球友根本不知道自己能打多遠?這就是實際下場時,擊球距離的落差過大,導致只能用既定印象來選桿。如果本身球路的距離表現不穩定,就很難有球場攻略可言,進攻時就只能靠運氣看天吃飯了。距離不穩定的人,通常有撈球或翻桿面的傾向,使通過觸球時的桿面角度不穩定,在調整或吸收知識時,不妨多注意這方面的資訊。